-
策展人:Craig L. Yee (余国梁)
展览日期:2024年9月20日-12月1日
墨斋即将荣幸呈现广东艺术家劳同丽的首次个展“生生意象"。劳同丽出生于1982年,是一位以早期工笔画技法著称的当代艺术家。工笔画传统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宋代(960-1279)宫廷绘画,乃至六朝(220-589)宗教壁画。与强调水墨山水的文人画不同,工笔画常用石青、孔雀石、青金石、铅、钴和朱砂等色彩明艳的矿物颜料,描绘道德、精神及宗教等相关叙事。工笔画早在公元三世纪便经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此后数千年间促进了中国、东亚、中亚、中东乃至欧洲之间的跨文化艺术交流。因此,工笔画在材料和技法上,与欧洲壁画、波斯或南亚细密画、西藏唐卡及日本胶彩画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
-
心
-
在《丽比多之欲》系列中,劳同丽描绘了一个巨大的血管网络,分支纵横,相互联通,所用色彩之丰富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父亲患心脏病接受治疗期间,劳同丽在研究其心脏放射影像之余,开始创作带有血管网络这一意象的作品,这既是对父亲病情的深思,也是父亲离世后对他的哀悼。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血液被视为生命之"气"的载体,而血管则是遍布全身的通道,将承载着能量的"气"输送到身心各处。在中国哲学中,"心"被认为是所有主观体验的源泉,其中包括主观思想、感官、情感、想象和记忆。因此,《丽比多之欲》系列可以说是一种普世的生命脉动,它不仅推动了有机生命的创造和繁衍,也推动了每个生物个体的意识和生存意志的出现。
-
林
-
随着创作的深入,劳同丽笔下的血管网络逐渐演化为树的形态。这些树的灵感源自他儿时记忆中遍布乡野的高大榕树。在亚洲文化中,榕树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精神意义: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佛陀静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菩提榕(Ficus religiosa)即为榕树的一种。奎师那则是在孟加拉榕树(Ficus benghalensis)下进行《薄伽梵歌》的布道。而细叶榕树(Ficus microcarpa)为中国南方村民膜拜的神木,被视为带来好运、长寿和启迪的在地神灵。在劳同丽的画作中,每棵树以独特的艳丽色彩呈现,树枝由粗到细不断分叉,最终交织成密集网络。其中,每根枝条的末端都与相邻树木的枝尖相触。如此一来,所有树木之间相互连接,交织成一个更为庞大的网络,一个超级有机体,一个社区,一个社会,或是一整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或有机的现实观正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汉学家李约瑟所描述的中国传统世界观中的“有机自然主义”或“有机主义”。
-
天
-
《地平线之上·天空》(2018年至今)系列中,劳同丽回溯了在广阔乡村成长的童年经历。对他而言,天空唤起了自然的广阔浩渺之感,而仰望天空则带来希望和无限可能。该系列中的一些作品即采取仰望的视角,描绘了站在记忆中的菩提树下,透过交错的枝桠仰视的天空;另一些则采用俯瞰的视角,仿佛置身树冠之上的云端,从空中向下俯视。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代表宇宙的自然秩序,涵盖了日月星辰的运行、昼夜和四季的更替与轮回、气候的变化,以及水和"气"在山水间的流动。因此,天空体现了生命能量的无机来源,及其在自然界生命系统中的脉动与流转。
-
人
-
在最新的《自我与他者》(2021年至今)系列中,劳同丽进一步扩展了他的图像词典,将人体形象纳入其中,让"自我"与构成更大生态系统的"他者"生物产生联系。如果说《丽比多之欲》系列聚焦于由"心"而生的主观体验的想象,那么《自我与他者》中的人体形象则更多地展现了人类与世界的抽象关系。在这两个系列中,劳同丽运用了相同的分支结构来描绘人体和人类所处的更大生态系统,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即"天人合一"这一具有整体观的概念。源自"天"(天空或宇宙)的"气"(生命能量)在包含了"人"(人类整体)及"心"(个体主观意识体验)的"林"(森林或生态系统)中循环流转,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