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刘丹《黑白之间》上线播出

11月23号,艺术家刘丹的纪录片《黑白之间》正式在腾讯视频上线播出,该纪录片源自于故宫博物院展览“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的系列纪录片《因为书房》。

 

 

 

[以下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新闻出品”]

 

画家刘丹自称,他手的结构是为了毛笔而设计的。毛笔握在手里,成了身体的延伸——手指的拿捏,手腕的抖动,手臂的控制,甚至气息的缓急,都终将在笔尖上凝聚。

 

他对体面、优雅、文明这些东西有近似于执念的追求,多次形容中国艺术家用毛笔的姿态是文明的体现,因为“工具的好坏不在于新旧,而在于它是延展你的能力还是限制你的能力。”他讨论“砸”和“磨”两个动作的差别,来论证文明的演进:旧石器时代,用砸,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突然知道了磨的力量——文明层次一下就飞跃了。

 

刘丹以水墨画闻名,尤其擅长画怪石。他说中国艺术家有一种历史感,有对历史意识的自觉性,比如,要让西方人知道,水墨画是值得骄傲的艺术语言,而不是简单的礼品画。

 

刘丹曾分析中国艺术中最精妙的状态,是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说很多画家都画错了,画成了采完菊花抱着它们看南山。只有石涛画对了,他画的是陶渊明沉浸在采菊的状态中,远处的南山作为知己呈现。“人和山水的关系,不是我来征服你、我来解读你、我来看见你,不是主客体的关系。两个都是主体。”

 

为《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刘丹与故宫人一起研究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名作《搜尽奇峰图》。他说石涛是绝对的天才,这张画是非常典型的自由度饱和的状态。只有当自由状态达到充分饱和的情况下,艺术的美才能体现出来。

 

石涛在《搜尽奇峰图》的题跋里写道:“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一反当时仿古之风,主张绘画创作应该向大自然索取灵感,而不是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在画论《画语录》中,他也进一步强调“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对此后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极深。

 

同为艺术创作者,刘丹对这样的理念感触颇深:“艺术创作绝对不是在已知中做选择的。你要不断退回混沌,退回未知,一定是在未知中创造答案。”
  这次展览,刘丹创作了两幅水墨作品:《造云玉山》与元代奇石——玉山草堂的造云石相对应。《冯翼惟相》则用全新的表达重构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真实又抽象。

 

他解释,画中的物质形体,不仅仅具有传达山石造型的特性,也能够将所有的形象转化为莫可名状的幻象,目的是以一种完全不具叙述特质的形式,为山水画领域,重建一种物象之外的新秩序。

 

创造性地继承,在未知中寻找新表达。刘丹形容,与古代大师对话,关键在于“对话”。明朝书画家董其昌画画时,就喜欢在旁边放一张古代大师的画,不是照着画,而是面对一张白纸,会跟前人的作品产生一次对话,继而有了某种灵感,产生新的作品。

 

这绝对不是在已有的框架内不断重复,而是一种以对话为前提的创作。对每个创作者来说,它都是重新发现自己的机会,通过不断地和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对话,把他们的精神,通过我们的生命延续下去,赋予新的表达。

 

“至于走得成走不成,要交给历史去判断。”刘丹说。

2022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