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2022年1月23日
(周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公众日开放时间:10: 00-18: 00
博乐德艺术中心国际画廊艺术空间
北京市顺义区金航东路3号院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
墨斋将探索水墨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种国际语言。为应对瞬息万变的当代语境,艺术家们探索如何转变历史中的艺术实践——尤其是纸本或绢本书画——以传达独特的含义。他们将纸本水墨视为一种更具精神和哲学意义的载体而向其转变,这便超脱了各自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参展艺术家包括后民主运动的韩国艺术家李仁和郑光熙,生活和工作于法国的后文革中国画家杨诘苍,以及在美国生活与工作的郑重宾。
Lee In 李仁(1971年生于韩国)
李仁与自然中的物质,尤其是石头,有着转化性的相遇与碰撞。他对石头的痴迷源于他的父亲,一位石头收藏家,而艺术家的作品也或多或少都体现出石头的元素。他通过黑色墨迹的叠加,在白色的背景之上描绘出单一的石头,这个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图像便反应出了时间以及血脉延续的存在。墨便像石,被研磨成粉末(泥土),而石头与父亲和先祖相连。艺术家认为石头是家的基础和支撑,保护土地免受海洋影响。在用黑色水墨叠加或渲染石头时,艺术家认为这是一种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sam-ra-man-sang),循诱平静并作为存在的表达。
在李仁近期的系列作品“黑,某物”中,他进一步探索了吸收光线的墨色的不同密度,即各种“隐藏”、“压缩”,也可“显露”的色调。李仁的技法受到了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的“一画论”的影响。“一画论”强调笔画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而艺术家将系列命名为“黑,某物”时则参考了滚石乐队的《Paint it Black》(1966)。这首歌表达了将一切涂黑,映射一个人心底的黑暗。
李仁的作品曾被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锦湖现代美术馆、浦项科技大学、艺术银行、外交通商部、童永市、天堂文化基金会 、OCI现代艺术博物馆、京畿现代艺术博物馆、济州现代艺术博物馆、东国大学,和开州文学馆所收藏。
Yang Jiechang 杨诘苍(1956年生于中国广东省佛山)
杨诘苍不仅是一位画家和书法家,也是一位全球性的社会活动者。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惯性相反,他不用西方前卫艺术的手法批判中国当代社会,反而用传统笔墨的表现力和道家的反向思维,揭示全球现状背后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力量。
在1989年创作之初,杨诘苍的“千层墨”系列就令人惊叹,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预见了如今司空见惯的诸多手法,如重复、含蓄、无迹行为以及纪念碑性。在这些画作中,他保留了传统媒介,同时将他所知道和经历的一切提炼成一个简单的程序:用毛笔在纸上反复涂抹墨迹,日复一日,层层叠叠,直到纤维表面硬化成厚厚的、带有金属光泽的密集纹理浮雕。
收藏杨诘苍作品的机构包括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斯坦福大学坎托艺术中心、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华盛顿世界银行、纽约洛克菲勒基金会、法国文化部、M+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成都美术馆、深圳画院、福冈市美术馆、韩国光州当代艺术馆、汉堡工艺美术馆、温哥华梁杰华艺术基金会、瑞士Swatch收藏、法国皮诺基金会、瑞士尤伦斯基金会、台湾国巨基金会、台湾Eslite公司。
Zheng Chongbin 郑重宾(1961年生于中国上海)
在郑重宾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融通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抽象绘画,在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形象、质感、空间、动势、材料、几何形态这些东西方绘画所共有的基本要素后,郑重宾的作品使人直观地感知到物质的生命力。郑重宾最核心的艺术观念认为世界并不是静态的物质或类别的组成,而是一场永恒的流变,物质和能量在其中生灭往复。这个世界观是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延续,它也成就了当代科学对于气候和社会行为等动态复杂系统、人工智能、量子物理等领域的探索,更衍生了程序艺术和大地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通过墨、丙烯、水和宣纸的相互作用,郑重宾的作品表现的是秩序(包括有机生命和人类意识)的生成及其不可避免的消解。他不做客观性地描绘,而是借助材质和自然动能,让类似神经元、血管、树枝、山脉、河流、海岸线等的结构自然生成。
郑重宾的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加州橙县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柏林戴姆勒艺术收藏,法国DSL收藏、新加坡滨海湾金沙大酒店等各大博物馆和机构所收藏。另外,还有一部关于郑重宾的纪录片《墨咏》,以及一本由林似竹博士编写,美国D.A.P.出版的专著《郑重宾:占物术》。
Jeong Gwang Hee 郑光熙(1971年生于韩国)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单色绘画运动的来临,许多韩国艺术家优于画布,选择重新发掘使用水墨以及韩纸(桑纸)作为创作媒介。在之后的八十年代中,韩国经济随着消费主义的增长而加速。作为对这些唯物主义和消费主义变化的回应,艺术家们将纸本水墨视为一种更具精神和哲学意义的载体而向其转变。
郑光熙的韩纸绘画和雕塑以过程为导向,通过折叠其收集并阅读的儒学与佛教古籍书页,并在书页折叠面所形成的平面上进行刷墨而成。郑光熙此般冗长劳作的实践将艺术创作转化为受禅宗影响的个人修行。通过这种方式,他促成井上有一和森田子龙等日本战后书法家的当代生活痕迹与抽象符号的主观语言间的对话,并将其置于经典哲学和宗教文本的历史、解释学历程。
郑光熙的作品曾被美国洛杉矶县立美术馆、韩国首尔光州美术馆,以及韩国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