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以后——王天德艺术展,徐渭艺术馆

以后--王天德艺术展

2024年7月31日-10月31日

徐渭艺术馆

 

在与传统的对话中创新,是王天德艺术生涯的主旋律。此次展览是对艺术家王天德从艺四十余年来多媒材、多维度、多角度,多元艺术实践与创新的总结与梳理,也是将艺术创作和个人收藏的一次集中亮相。同时,也是艺术家王天德对故乡绍兴献上的一份厚礼。

 

展览分为七个版块,分别是"与历史对话""与时间对话""迁移的时光""余灰""与自己对话""古城之眼""轮廓",共展出创作时间从1998年至2024年的67件(组)作品,涵盖架上绘画、书法、摄影、影像、装置、3D打印、现成品、收藏品。艺术家身处"以后"的此时此刻,通过展品向40年前、400年前、甚至数千年前不断回望,完成个人精神与传统经典的对话,为观众呈现一场古今并陈的视觉盛宴。

 

与历史对话。历史是镜,历史也是文化,艺术家收藏了不同时代文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收藏呈现了艺术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取向,每当作者面对藏品,都是艺术家与古人之间的对话。其创作的作品与藏品对接,更是把现代精神审美和古代文韵融为一体,预示着艺术家的文脉理念创新。

 

与时间对话。绍兴城南会稽山野间,文人沐浴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茂林峻岭,不断追寻深刻于东方美学的魅力。一千多年不会太长,也不会太过久远。寻访大山清雅气韵,无时无刻不令人心生向往。艺术家以长卷形式创作会稽山脉,用传统卷轴形制致敬古人对连续时间的表达;而册页则是对不同时间点的描绘。每当展开卷轴和跳跃式的观看册页,无不彰显着艺术家与古人智慧的不谋而合。

 

迁移的时光。艺术创作随着时间变迁不断生发,科技进步已经不是古时令人望尘莫及的事了。艺术家采用现代翻模技术对自己收藏的陶俑雕塑进行石膏翻制,让文物古迹以新的技术重复呈现,换个思考方式,艺术家其实是对历史进行了翻模,以一种迁移思维把时光留存在了自己的创作空间里。在工匠重复的工艺过程中留下外溢的石膏痕迹,正是把历史变迁的不确定性给具体化了,就像时代里的人文情绪时而高亢时而低迷。

 

余灰。大多纸上艺术创作都是有增无减,而在王天德的艺术创作中,香烫却是实实在在的减少了最重要的部分,正是这部分的缺失却又更加突出了重要部分的轮廓,这就是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几十年前与后,减少与补充以另一种不同于古人惜墨如金的思维方法不断探索创新,灰烬了,意蕴却犹存。

 

与自己对话。历史与时间的沉淀是给予人最好最深刻的养分,艺术家再次重现几十年前的创作热忱,把古与今,现代与传统重复融合,沉着与从容并行传递艺术家生活的种种感悟,为我们展现跨越时代的精神。与其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史里的篇章,对艺术家而言更是自我的升华。

 

古城之眼。绍兴是水乡之城,井是汲取饮水之源,八面井刻着徐渭的诗句"遥看青山插高处",艺术家在古井上设置了一面不锈钢凸面镜,观者不仅能从展厅中观看自己,也承载着作者对绍兴历史文脉与山脉的传承理念。另一口井是用石膏翻制而成,艺术家以复制的方式把创作生发成古今的对接,无时无刻不把创新理念同古人的生活对话。此时此刻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井与水,更是镜中那蔚蓝的天空。

 

轮廓。色彩是美好的,大大小小的多彩瓶层层放在一起相互成就,像极了交响乐的音符。此作品是艺术家采用石膏翻模制作而成,高高低低错落在平坦的桌面,就像一座城市影在远方的天际线,它映出的是城市的文化音符,更是人们生活的缩影,艺术家爱极了这样美好的追求和向往。驻足在作品面前,透过缝隙看到的正是青藤书屋,空间里的对接正是一种特殊的对话。

 

"以后--王天德艺术展"展出的作品,代表的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理性致意。传统在这里不再只是一种意境,而是具有了实际的内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艺术数千年的发展轨迹不是传统的简单延续,而是在不断地创新。当传统变成艺术灵感的源泉而不是制约创造力的框架,新的艺术风格就会产生,并变成后世仰慕的新传统。

 

王天德已经创造了属于他的艺术风格,热切期待着"以后"能成为被未来所传颂的"传统"。

2024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