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香港水墨艺博: 冰逸,黄致阳,李华生,李津,吴少英,王冬龄,郑重宾

2016年12月16日 - 12月18日 

展位:A6

2016年12月16日-18日

香港湾仔博览道1号(新翼)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览厅3G

 

墨斋画廊是中国内地首家专门经营当代水墨艺术的画廊。墨斋定期参加高水准的艺术博览会,如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等。墨斋的作品也经常在世界重要美术馆亮相,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香港M+美术馆。今年,墨斋首次参加香港INK Asia 2016,我们借黄致阳的装置作品“笔墨之后”为主题,精选了七位艺术家参展,他们分别是冰逸、黄致阳、李华生、李津、 吴少英、王冬龄和郑重宾。

 

 

笔墨之后

从汉代开始,笔墨就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最终甚至成了评判一件艺术品优劣的首要标准。近几十年来,对笔墨看法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时它甚至面目全非,如吴冠中的著名论断“笔墨等于零”。但这让艺术家有了重新诠释笔墨的可能,包括从材料、物质、审美观、世界观、文化符号、道德标准以及批评对象等多种层面审视笔墨。墨斋选择的七位艺术家各自以当代的切入点重新思考笔墨,角度从变相的接纳到批判性的排斥各有不同。

 

 

王冬龄 (b. 1945)

王冬龄是中国非常著名的书法家,而“乱书”则是他晚年最富有创新性的作品。在“乱书”中,王冬龄打破了传统书法中“行气”,他将字与字乃至行与行穿插在一起,组成无法辨识的图象。王冬龄以行动书写的方式体现出书法綫条的力量,正所谓“书为心画”。

 

 

李津  (b. 1958)

在李津最近的黑白水墨系列作品中,他以类似唐代禅宗绘画以及性格怪诞的徐渭、八大那种打破固有笔墨程式的方式作画。这种粗放、大胆的笔墨和李津所选择的对象也十分契合。那睨视的自画像让人想起超凡脱俗的六朝人物以及佛教中的罗汉,而静物则让人想到以平常之物为象征的禅宗。

 

 

李华生 (b. 1944)

在老一辈画家中,李华生原来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传统山水画家。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访问美国之后,李华生便停止了传统画法,而在隐居于藏区。在之后数十年中,李华生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以冥想的状态画巨幅綫格的绘画方式,身心的细微变化全都记录在綫条之中。在创作格子作品的同时,李华生也画山水画,不过此时的山水画,呈现的是一种或抽象或极少主义的面貌。綫格画中的克制和后期山水画中的自由相互交织在一起。

 

 

黄致阳 (b. 1965)

黄致阳的《密视》系列作品将笔墨语言的纬度拓展到运用颜色的势的抽象。黄致阳浓郁的用色让人想到禅宗或者其它神秘主义的传统,他的作品能唤起人精神领域的感觉、知觉、受觉、情绪、记忆和意识。
 
2014年,《北京生物之春1号》曾在墨斋画廊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的黄致阳个展“工课”中首次展出。此次INK Asia的展览,是该作品第一次离开北京亮相香港。更多作品信息

 

 

郑重宾 (b. 1961)

郑重宾和李华生类似,他也舍弃了具象主义以及有描摹功能的传统笔法。不过,郑重宾不展现艺术家的身心活动。通过对自然届中“熵”的变化的认知,以及对水、墨、丙烯、纸、光相互作用下的分形结构的了解,郑重宾著意表现的是物质材料本身那可被觉察到的活力。

 

 

冰逸 (b. 1975)

在冰逸的扇形作品《发光体》系列中,她表现的是微观的自然和生物的各种形态。通过每天的书法训练,冰逸的笔墨极具表现力,她还将自然中爱的力量融入自己创造的生命体中。

 

 

吴少英 (b. 1966)

吴少英在她极具实验性的摄影、录像以及表演中,不再使用毛笔作为表达的工具。墨自身成了主题、主体、合作者、表演者。墨的流动、溶解、及其和其它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禅宗中“无常”、“空性”、“缘起”等观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