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 Ng 吴少英
Limpid7608 滢7608, 2017
Giclee print on glass 玻璃艺术微喷
23 5/8 x 23 5/8 in
60 x 60 cm
60 x 60 cm
Copyright The Artist
吴少英出生于澳门,1993年至1994年她在伦敦逗留期间,曾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研究。在1997年,她在台湾生活。她的作品曾远赴欧洲,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各种艺术机构确认。少英的主要创作理念来自宋代美学,以创新不离传统为原则,保有传统水墨深遂的根源,以当代的思维和现代媒材去阐释水墨之境。擅长以录像, 摄影、宣纸与油画布作媒材,也尝试当下最新的媒介如互动科技技术,用跨领域、跨媒介的水墨表现方式,以证明水墨有其自身的独特本质。
2003年,少英对于水墨特性的掌握从宣纸转移到画布。当宣纸吸收了墨,墨的光泽特质随即消失于纸的纤维中,画纸所呈现之墨为纸下之墨,然而,画布上的墨能保持其光泽,令墨更有效地呈现空间的形体。近年墨色的自然变化、造型与留白的安排以及画布最难呈现的水墨韵律的连贯性都以极纯熟的技巧流畅表达,在圆形或楕圆形
吴少英出生于澳门,1993年至1994年她在伦敦逗留期间,曾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收藏研究。在1997年,她在台湾生活。她的作品曾远赴欧洲,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各种艺术机构确认。少英的主要创作理念来自宋代美学,以创新不离传统为原则,保有传统水墨深遂的根源,以当代的思维和现代媒材去阐释水墨之境。擅长以录像, 摄影、宣纸与油画布作媒材,也尝试当下最新的媒介如互动科技技术,用跨领域、跨媒介的水墨表现方式,以证明水墨有其自身的独特本质。
2003年,少英对于水墨特性的掌握从宣纸转移到画布。当宣纸吸收了墨,墨的光泽特质随即消失于纸的纤维中,画纸所呈现之墨为纸下之墨,然而,画布上的墨能保持其光泽,令墨更有效地呈现空间的形体。近年墨色的自然变化、造型与留白的安排以及画布最难呈现的水墨韵律的连贯性都以极纯熟的技巧流畅表达,在圆形或楕圆形
2003年,少英对于水墨特性的掌握从宣纸转移到画布。当宣纸吸收了墨,墨的光泽特质随即消失于纸的纤维中,画纸所呈现之墨为纸下之墨,然而,画布上的墨能保持其光泽,令墨更有效地呈现空间的形体。近年墨色的自然变化、造型与留白的安排以及画布最难呈现的水墨韵律的连贯性都以极纯熟的技巧流畅表达,在圆形或楕圆形